我叫陈孔焕,今年77岁,1935年2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56年,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地质勘探工作,那是因为在湖北长阳县的火烧坪有一支地质勘探分队。从此,我便开始了野外地质勘探生涯,一干就是36年,足迹踏遍湖北的山山水水,直到1993年12月退休。退休后,我在人工种植天麻上获得成功,组织上给予了很多荣誉:1997年年底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1999年底被评为全乡带头致富先进个人,2000年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了我退休还乡在高海拔地区潜心探索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的事迹。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地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素有湖北“西藏”之称。农村那时贫困落后的面貌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我心中萌生了一个计划:退休后我一定回来,选好一个赚钱的项目,使自家富起来、同时也带动周围的乡亲富起来。
1993年底,我退休回到家乡后,为了尽快找到一个致富项目,每天央视台和其它台的农业栏目是我必看的内容。我还订阅多种像《致富经》、《中药材》之类的书刊。在众多的信息中,我筛选出了两个适合本地条件的项目:一是野生动物果子狸的人工养殖;二是中药材天麻的人工仿野生种植。我查阅资料后得知,牛庄乡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中药材的人工栽培,特别是本地出产名贵的中药材——野生乌天麻。过去由于人们过度采挖,野生乌天麻越来越少,已濒临灭绝。我想,能不能人工种植天麻?如果能,家乡的百姓不就多了个经济来源吗?我思量再三,决心因地制宜发展两个项目。从1994年年初开始,我便踏上了这条探索之路。
我是学地质的,本行是探矿,和石头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不管是野生养殖还是人工种植天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切要从头开始。于是我买来大量有关养殖和天麻种植的书自学;到宜昌、武汉有关微生物教学和研究的院校(所),向专
另一个项目野生果子狸的养殖,由于不具备规模养殖条件,我进行了一段时间探索就划上了句号。
之后,便专心致力于人工天麻种植上,我暗下决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第一步,开始密环菌菌种的制作。我土法上马,利用一口高压锅、两盏酒精灯、几十支试管、一个自制接种箱、一间8平米土坯垒成的温室开始了密环菌菌种的制作。因为是少量试验,在配料、消毒、加温等环节我都严格按要求来操作。初次试验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有了密环菌,我便着手天麻人工有性繁殖的试验。
从1995年6月开始,我着手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试验。当时我只知道天麻种子需要萌发菌供给营养才能萌发。我认为,只需将带有白色菌丝的枯枝败叶和腐殖土采集到试验基地,就有了既含萌发菌又含密环菌的上好材料。说干就干,我聘请了20多个劳力,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林地中刨腐殖土,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一万多公斤的腐殖土运至
我不甘失败,及时总结经验,仔细查找原因,打电话找院校的专家帮忙分析找问题,明白了必须走萌发菌人工培植之路的道理。在得知陕西省佛坪县有一个天麻种植基地,通过人工有性繁殖分离出了一种萌发菌“紫箕小菇”试种成功之后,我于1996年初到该地参观学习,学完后我利用带回的萌发菌试管母种进行第二次天麻有性繁殖试验。经过多次转管培植后,培育出了少量栽培种,并选择了海拔高度不同的三个点小面积试验性播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两年6个批次的试种,1997年底在三个试验点上,终于收获了第一批通过有性繁殖的天麻种,而且产量很高!我虽年已花甲,但此刻我就像一个年轻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看到了希望,似乎一条致富之路就铺到了我的脚下。
五峰县政府得知我的天麻有性繁殖试验成功后很重视,组织县科委、林业局对我的试验成果进行了鉴定,要求我在短期内搜集和整理人工种植天麻试验资料,编撰教材,尽快在全县组织培训推广。于是我在短期内编辑一本《五峰高山地带天麻人工栽培实用手册》。之后的两年中,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培训和天麻菌种的制作上。期间由县科委和林业局组织了13场次的培训,接受制种和栽培技术培训的人员近800人(次)。面对远道而来的求教者,我不仅教他们天麻种植技术,还免费赠送天麻菌种,无偿供应一日三餐。通过培训,我为全乡乃至全县大面积推广天麻种植产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1998年初至2008年年底,我在制作两菌和天麻种植行业摸爬滚打11年,这期间我历尽了艰辛,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1998年,一批菌种90%感染“绿霉菌”和“红霉菌”,经济损失12万多元,这在经济上把我打入原始状态,本来我的养老金不多,靠儿女们的支持才得以开展。但我坚定信心,项目不能停,还要继续干。
2002年初,我向信用社贷款6万元,继续开展工作。为了扩大种植“示范户”的面,我提供技术指导、菌种和天麻种麻,由种植户提供种植地、菌材和劳动力,规模达3000平方米以上。正当要收获的时候碰上秋旱,致使快要成熟的天麻全部闷死在土壤里,当年颗粒无收,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2005年初,我决定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乌天麻仿野生种植 。通过实地踏勘,选定了一处海拔
从我退休选定人工种植天麻的那天开始,到人工天麻种植技术全面成熟的2008年,没有想到竟要耗费我整整15年的心血。期间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我承受着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15年来我投入资金达60多万元,承受着种植户种不出天麻时的数落和索赔。面对种种困难,我始终不放弃、不动摇,一定要把人工种植天麻搞成功。
2008年至2011年,是天麻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全面走向成熟的4年,也是收获颇丰的4年。4年中,全乡平均每年有500多个种植户,年产值在2000~3000万元之间,受益人口近20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受重点关注的125个种植户中,每年都有6、7户年产值超50万元。2009年底,我帮助牛庄乡建了一个菌种厂,取名“牛庄乡菌种厂”,厂房建筑面积800多平米,年生产能力80万瓶(袋)。2010年11月我与三峡大学医学院联系,由牛庄乡菌种厂与三峡大学医学院联合,组建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药材种植基地”,使牛庄乡的中药材种植走向科学化发展之路,由盲目摸索找到了坚强的理论支撑,由单一品种种植向多品种种植的方向发展。2011年初,一直跟随我学种天麻的牛庄乡一批能闯能干的年轻人,联合创办企业,名叫“五峰坤山天麻有限公司”,为牛庄乡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提供信息服务,搭建技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建立销售网络,逐步迈向深加工的发展之路。
如今,牛庄乡天麻种植收入已突破亿元大关,昔日的贫困乡镇已成为闻名鄂西南的天麻产业大乡,天麻种植业已发展成为全乡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乡经济总量连续五年增幅达到10%以上,广大农民朋友得到了实惠,我个人也乐在其中。